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向韓戰反共義士致敬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民國四十三年一月廿三日,一萬四千餘名反共義士自韓國歸來,此一義舉,不僅震驚國際社會,也締造了家喻戶曉的「一二三」自由日,這起投奔自由事件,雖已歷經五十三個寒暑,但它所煥發的精神依然歷久彌新。 民國卅九年,韓戰轟然爆發,中共強行徵召無辜的大陸同胞,組織「抗美援朝志願軍」參戰,戰火歷時四年,始簽訂韓戰停戰協定。當時在南韓濟州島戰俘營,有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五名義士,以鮮血染國旗,身刺「反共抗俄」,並瀝血上書先總統 蔣公,表達嚮往自由民主的堅定意志與決心。 對這些反共義士而言,當年臺灣只是個模糊的陌生地,但這裡有中共政權統治下所沒有的自由、民主與希望,他們不願折返鴨綠江,重回殘敗的家園,毅然決然於四十三年一月廿三日回到中華民國—臺灣,選擇臺灣作為此生永久故土、永遠的故鄉。 上蒼賦予我們生命,但不必然賦予我們自由,因而「不自由,毋寧死」的名言,得以傳播久遠。韓戰反共義士事蹟曾震驚各國際媒體,而且他們選擇航向臺灣,激勵了臺澎金馬地區全體軍民高昂士氣,政府亦明定「一二三」為自由日。 未曾失去自由的人,可能無法深刻理解自由的可貴,但是失去自由從而復得,則更加懂得珍惜與奉獻。韓戰反共義士來臺後,不僅是嶄新生活的開啟,亦是生命意義的重塑,有一部分編入國軍繼續服役,為保衛自由作先鋒,為保家衛國付出青春歲月而無怨無悔,一部分由政府輔導投入基層建設工作,為臺灣建設負起艱鉅任務,無論道路、橋樑、海港、水庫等,都有這群義士辛勤工作的身影,允為開創臺灣奇蹟的尖兵。 當這群義士自軍中榮退,或自建設崗位退休之後,政府為使單身反共義士有安身立命之所,首先責由臺灣省政府於桃園虎頭山成立生產輔導所,該所於民國六十一年改隸輔導會,更名為反共義士輔導中心。六十四年為擴大安置退役年邁反共義士,遷建於台北縣三峽鎮白雞山麓現址,因毗鄰關帝廟,故又名「忠義山莊」。旋於八十三年九月,將該輔導中心與土城大陸榮胞輔導中心合併為「台北榮譽國民之家」,佔地卅三公頃,環境優美,為年長榮民頤養天年之最佳處所。 經由輔導會的悉心規劃,在台北榮家安養天年的榮民與義士,享有乒乓球、撞球、槌球及卡拉OK等完善之娛樂休閒設施;在就醫方面,則有榮家保健組、地區榮院及台北榮總,提供最直接、完善的三級醫療照護;而九十四年九月啟用的第二養護專區,益使這個大家庭的硬體設施更加完備。榮家每月舉辦的慶生會,每年榮民才藝嘉年華會、自強活動,以及定期細心安排的戶外或旅遊活動,都令住家榮民倍覺溫馨。 回首韓戰義士當年投奔自由的壯舉,以及臺灣為爭取自由而永世奮鬥的堅決意志,皆是世人值得珍惜的寶貴資產,這一頁反共史實永遠是人類追求自由、唾棄奴役的見證,雖然時光久遠,但每當重新檢視此一篇篇震古鑠今的反共史料,自然燃起人們追求自由的深摯熱情,亦更加堅定為自由奮鬥不懈的信念與意義。(點閱次數:3044)